English

西部大开发 河南有作为

——河南省省长李克强谈“东引西进”
2000-06-2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刘先琴 我有话说

实施西部大开发,包括河南在内的广大中部地区能否在这次战略性的机遇中有所作为?在对河南省长李克强的访谈中,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已在河南的实践中有了明确的回答。

李克强认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决策,理论依据来自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它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战略的组成部分,也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这个规律即我国经济由东向西发展的梯度推进规律,正是这个规律决定了中部省份,包括河南必然在西部开发中大有可为。

李克强介绍说,河南资源丰富,交通通讯发达,是东西部地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一个枢纽,具有连接东西的作用。因此,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一个适应西部大开发的带有战略性意义的措施,叫“东引西进”。“东引”,就是利用河南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从东部引进适应河南发展的产业,这实际上是一种双方的需求。因为东部劳动力相对价格较高,他们在发展中需要向外转移,中西部在开发市场、扩大内需过程中,也需要东部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当地扎根。“西进”,即开拓中西部市场。河南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我们有9000多万人口,同时与西部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通过中原地区可以辐射3—5亿人口的市场。这样,就可以在西部开发的竞争中发挥我们特有的作用。

西部大开发有利于调整河南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这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必然趋势。李克强说,中西部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但开发市场决不是简单的推销商品,只有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才有可能提高消费能力。因此,东部的部分产业必然会向中西部转移,这种转移对企业也具有吸引力。除了劳动力价格低廉、运输成本降低等有利条件外,产品当地化也是必要的。这种转移当然会带来相对于我们较先进的技术管理水平,对河南产业是一种改造。另外,这也是我们本身“西进”的需要。过去,河南资源性的产品主要提供东部进行再加工,现在要就地生产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最终产品,这个过程,是劳动力素质、企业管理水平升级提高的过程。如果这类产业经改造后再向西部扩展,就更具有竞争力和适应性。

当记者问到中部地区会不会因“不东不西”处于不利位置时,李省长满怀信心的说,今年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并列,担心是没有必要的。首先,几乎所有为西部大开发而出台的政策,都是涵盖中西部的;其次,西部开发要从基础设施建设开始,而这些设施往往都是跨区域性,许多交通、能源管道,通讯等建设项目穿越中部,经过河南,积极参与这些项目的建设,我们也能借机发展;再次,中部地区置身中西结合部,可以连接东西,在吸收东部产业向内地转移,开发中西部市场方面有特殊的优势。李克强认为,西部大开发愈深入,西部地区发展愈加快,中原腹地河南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实际上,河南的“东引西进”已经成为扎扎实实的行动。去年3月以来,河南省政府派员先后6次到上海,与有关部门联系寻求经贸合作,促成了今年3月10日的“豫沪经济合作项目发布会”,河南省推出的16项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有11项很快签约;去年5月下旬,广东省长卢瑞华应约来到河南,他带来的庞大“粤军”——上百家广东企业,对河南的投资环境表示极大的兴趣并马上付诸行动:双方共签约项目76个,总投资18.54亿元,引进的项目中,广东知名品牌就有16个。“西进”更是初战告捷,去年7月在乌鲁木齐举行的’99河南产品展销会,第一天就吸引了4000多人,周边省份的甘肃、宁夏有关人员也闻讯赶来,合同金额一次就签订160亿。今年4月21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黄菊,市长徐匡迪率团到郑州参加豫沪经贸洽谈会,取得了签约103项、总投资49亿的成功结果;5月26日,河南人带着西部人爱听的豫剧,和象豫剧一样有特色的河南产品又一次进军乌鲁木齐,4天时间商品总成交额就达170多亿元……

“实践证明,西部开发的战略决策正确适时,为河南带来了多方面的发展机遇”,李省长表示,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河南要以豫粤、豫沪合作和黄河经济协作区的联合为重点,努力使“东引西进”的战略性措施取得更大成效,使河南在西部大开发中起到积极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